这一段时间,关于网恋的负面消息总算偃旗息鼓了一些,关于网瘾的问题却悄无声息地扑面而来,甚至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成为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中最集中的话题之一。据了解,目前上网人群中,大中学生的比例一直高居榜首(每年都在50%以上),他们是网络成瘾最大的潜在人群。面对由戒网专家陶宏开引发的讨论风潮,人们不禁要问,网瘾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我们大中学生的抵制力真的这么低?戒除网瘾难道就是砸掉电脑、与网络誓不两立吗?上瘾就意味着有病?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
“戒网瘾简直像在戒毒瘾!”天津大学学工部部长李一丹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戒除网瘾的难度一点不为过。一位初一学生因为父母把家里的宽带上网功能去掉,急得用手拍打自己,用头撞墙,甚至用火烧自己。很多上网成瘾的孩子,平时精神不振,都懒得与人交谈,可是只要一上网就两眼放光、脸色红、思维敏捷。
李一丹一直在做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最易上网成瘾孩子的年龄段集中于十三四岁,也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期、叛逆期。李一丹认为这部分青少年在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的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对其吸引力非常大。如果前三者吸引力大于后者,则青少年不会出现上网成瘾,反之,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当然还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性格特点。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下,有的孩子能够抵制住网络的诱惑,有的却不行?李一丹分析,家庭教育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家长解决孩子网络成瘾的角度看,只有家庭教育是可以改变控制的。
李一丹总结了网络成瘾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家庭由于孩子上学使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冲击,比如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平时都处于一种临战状态;因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彼此关系紧张;家庭对孩子的满意度低,总是不满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做人和生存能力差,只是学习工具,许多家庭以学习的名义,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完全是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是孩子形成网瘾的根本问题。”这是李老师对网络成瘾孩子进行救治,并考察其家庭教育环境后得出的结论。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从小孩一上幼儿园就让他(她)只攻几门课,数学、语文、英语,孩子没了其他爱好。有的家庭为了使孩子不受干扰,给孩子准备单独的房间,规定孩子放学后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只能在书房中学习——这种像犯人蹲禁闭一样的学习生长环境,完全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使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呆板的性格。当孩子真的出现了问题,家长才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小些,户外活动多些、朋友多些、兴趣多些,是多么重要!因为这一切会把孩子的眼球从网络上吸引下来,占据他们的上网时间。而这些东西正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看来,要想戒除孩子的网瘾,就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他在现实世界中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另外,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并进行培养,用兴趣活动、户外锻炼占据他们的上网时间。
关于网瘾的新闻,看了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孩子为了不下网,买了尿不湿使用,有的年轻人网瘾难戒痛苦不堪,居然自断手指。心理疏导没有用,有的地方开始使用药物来治疗网瘾,去年宁波戒毒中心就使用药物对3名网虫进行了脱瘾治疗,结果却闹出了戒到对什么都没兴趣的笑话。
网络成瘾是否就意味着有病,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如果说某人对什么上了瘾,通常多是贬意,不是表明其有病也是表明该人不正常、有问题。有网友撰文说,网瘾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可怕,从某种程度讲,上瘾是一很正常的人性反映,是人本身欲望的体现,这是需要得到尊重的。网络工作人员,比如网站编辑、网络技术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哪个不是一天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但他们没几个会认为自己有病、认为自己是网络上瘾者。曾经沉迷于计算机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尔·盖茨在1975年还在哈佛读大二时,母亲节时写过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如果家长都能像比尔·盖茨的母亲那样对待孩子,相信网络成瘾者会少很多。
网络并不可怕,上网成瘾也不可怕,相反,网络是新时代,高科技的表征物,善用之则既可完善自身,又可造福社会,关键是使用者要有一颗理智而成熟的心。健康上网,拒绝沉迷,让孩子们做到这8个字、戒除网瘾,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这不仅需要像陶宏开这样的热心关注者,更需要家长有耐心,懂得方法,最重要的是感情投入,真正和孩子心连心;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多做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