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子教育
Parent-child education
|
|
|
为什么你跟孩子的沟通总是无效的? |
发布时间:2022-06-29 15:01:16
浏览次数:
次 |
|
|
我相信家长们在平时闲聊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不听话或者跟孩子没话说。很多家长们表示自己怎么说,用什么语气说孩子就是不听。而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可悲的后果,孩子的事都不愿意跟家长说。
如果要问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跟家长分享孩子们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说:因为他们不听。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是家长们亲手堵住了孩子的嘴。家长们你们同意吗?
实际上很多家长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举几个例子:比如孩子正在吃零食,然后跟你说妈妈这个东西好好吃。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说:少吃点零食,一会还能好好吃饭吗!
再比如说孩子见路边的石头很好看,捡了给家长看,家长的第一反应大概率是:路边啥东西你都捡,脏不脏啊!赶紧扔了洗洗手!
或者孩子受伤了,绝大多数的家长第一句话:让你慢点慢点,不听,摔了吧!看你以后听不听话!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觉得说的没问题啊!
对咯,问题就在于你说的没问题。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听到的内容跟孩子表达的内容出入很大,当然,也许你明白孩子是想跟你分享,但是你表现出的反应让孩子觉得我在跟你说这个东西好吃,你却跟我说这东西没营养;我在跟你说这个石头好看,你却跟我说不要捡路边的东西;我想说我伤了很疼,但是你却告诉我活该。
台湾一位心理咨询师认为,再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我们变成“五岁的孩子”,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去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不带任何批判和评价去倾听孩子所说的真正内容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在心理学上,这个叫“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们考虑更多是我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我的。
但是家长们,反过来想想你们为什么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或者长辈聊天?
当孩子的感受传达给家长的时候,家长们选择忽略或者否认,孩子们肯定会难过和伤心,甚至还有愤怒。久而久之,他凭什么愿意跟你分享自己的事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家长们表达不当。
有一位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举出过十个孩子希望家长闭嘴的场景。
我把它们列出来看看各位家长中了几条?
1.责备和问罪
“让你进屋先换鞋洗手,你就是不听话,到处都是脚印和你的脏手印!”
孩子这时候会有几种反应:
比起我来说,干净更重要
我不承认
你不是说我不听话吗?那我就不听了
2.谩骂
“这点事你都干不好,你还能干啥?”
“啥都指望不上你!”
“你简直是猪脑子,怎么这么笨!”
孩子的几种反应:
我讨厌父母
我什么都做不好,那你们还养我干嘛
哎,又被骂了,怎样才能不被骂呢
3.威胁
“再不来吃饭今天就别吃了!”
“我数三个数!”
孩子的几种反应:
不吃就不吃!饿死我算了!
又数数,烦死了!
4.命令
“还不赶紧写作业去!磨磨蹭蹭的!”
“不是跟你说了让你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吗?怎么还不做!快去!现在!立刻!马上!”
孩子的几种反应:
我一会会去的,干嘛一遍遍催我
烦死了又来,就不能让我休息会吗?我会整理的
5.说教
“自己的衣服一定要叠好,要养成好习惯,不然你以后怎么能有出息?怎么能成大事?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仔细,细节决定成败...”
孩子的几种反应:
天呐每天都要说一遍,有完没完啊
都说了八百多遍还说
行了别说了,让我好好做完好吗
6.警告
“我告诉你我烦着呢,你别给我惹事”
“摔了别找我哭,我不管”
孩子的几种反应:
我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要对我撒气
我还是想跑一下,但是摔了怎么办,爸妈不会管我的
7.控诉
“为了你我工作都不干了,你成绩考成这样对得起我吗?”
“能不能让我少操点心,我头发都白了这么多了,你知不知道为了让你有现在的生活多不容易”
孩子的几种反应:
我让父母失望了,但我真的努力了
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看来我不配当你们的孩子
8.比较
“你就不能学学人家XXX?你看看人家多听话多懂事,你再看看你”
“净学坏的不学好,XXX你怎么不学学,非要学XXX不讨喜”
孩子的几种反应:
原来我这么差劲,什么多不如别人
你们这么喜欢XXX,那你们去当XXX的父母吧
光说我,那XXX的父母能做到的,你们怎么做不到
9.讽刺挖苦
“你瞅瞅你写的是什么啊?跟鬼画符一样,谁看得懂”
“那么大个书包你都能忘带,你怎么不把自己扔家里”
孩子的几种反应:
我已经在好好写了,而且我觉得我写的挺好啊,怎么就让你说的这么烂
我也只是忘了而已,大人就不会做错事吗
做什么都不对,那我干脆不做了
10.预言
“你这么爱撒谎,以后不会有人相信你的”
“你总这么自私,谁会愿意跟你做朋友,谁会愿意搭理你”
孩子的几种反应:
妈妈都这么说了,看来我没救了
果然没有人会喜欢我的
既然我这么讨厌,那就这样吧
怎么样?以上10个情景里中了几条?
曾经有人针对2087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调查孩子们愿意分享的对象。
其中和同学、朋友倾诉的比例是57%,26%是和父母,另外的17%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其实跟孩子沟通有的时候只理解字面意思要比强加一些复杂的精神内容要好得多。当你把自己的角色转换到跟孩子一样大的时候,你在他那个时候希望父母是怎样的,那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你在孩子眼里不再是聊天终结者的时候,孩子才会愿意跟你分享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