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华商报组织了一个单亲家庭的亲子教育座谈会,与会者有需要帮助的单亲家长、热心读者、律师、中学老师、大学教授、心理咨询师、报社记者和编辑,共同讨论单亲家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谈到单亲家庭的子女普遍存在的:含羞草型——敏感、自卑、退缩;牡丹花型——自大、自私、自我中心;玫瑰花型——骄横、叛逆、厌学、暴躁、不良行为等现象。单亲家长也讲述了自己的困惑,与会成员各自站在社会、家庭、专业的角度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还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女儿,也讲述了她自己与单亲妈妈相处的艰难时光,和自己经历的磨难并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陈青萍教授用数据揭示了单亲家庭子女出现问题的比率远远大于健全家庭。
报社编辑兼主持人查阅的资料显示:德国、美国、日本的离婚率在全世界居高不下,但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普遍现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全的家庭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单亲家庭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专家——马茜玲老师指出:单亲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健全家庭里也很多见,并非单亲家庭的专利。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以外,还有四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教育方式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独特性,即个体差异。父母的教育方式违背了这个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出现问题;第二个是夫妻关系问题:夫妻关系不和谐、情感淡漠,家庭气氛紧张,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第三是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第四是家长本身存在认知偏差或心理问题;第五是单亲家庭特有的问题:单亲家长对于自己失去配偶,需独立养育子女所产生的经济或其它方面的压力。同时给自己了一个暗示:自己从此失去了依靠,形影孤单和别人不一样,孩子也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自己和孩子是被抛弃的很可怜,因而感到恐慌、怨恨、悲哀、无力。当家长这些负性情绪过强而自顾不暇时,就会忽视孩子;当家长想要振作起来在外人面前争口气时,就会产生悲壮的情绪,便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却忽略了感情交流,同时过分严厉;深感自己可怜孩子也可怜时会过分的补偿、溺爱孩子。这些都会令孩子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和形成认知上的混乱。家长的焦躁不安会无声无息的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情绪,被这些情绪所包围的时候,他的学习热情下降、成绩也下降,沉溺网络,与周围人的交往越来越少,或者用喝酒、抽烟、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抗拒家长和老师等行为来掩饰自己的无力感。可以说第二个因素是家长由于自己的婚姻变故,变得脆弱、敏感、愤世嫉俗,这样的心理变化使得家长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教育准则,同时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压抑、恐惧、焦虑、没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这是单亲家长不正确的认知造成的结果。
马茜玲老师在做了分析之后还为单亲家长提出了几点建议:1、调整家长的心理状态;2、正确认识婚姻的变故;3、做好自己的事情,给孩子留够自我成长的空间;4、把自己和孩子回归成和别人一样的人,本身就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自然的生活、自然的工作,让孩子轻松自在的成长。
走出不幸福的婚姻,是给自己一个宽广的天地,活出自己,享受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权利,而不是悲悲切切,沉溺在假想的悲伤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