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仇亲”心理或行为的孩子群中,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残缺或者父母本身行为有失规范。如“死也不愿回家”的“扒机少年”告诉燕园博思的马主任,他的母亲在开超市,父亲则不知道在干什么……
马老师发现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种误区表现在,不少父母把孩子仅仅看做“孩子”,忽视了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判别能力的个体,忘记了从内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因此,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极易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塑造”孩子,或者对其进行一些观念上的灌输,这就很容易让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直至做出叛逆举动,“叛逆”不成必然“仇亲”。
还有就是一些父母忽略了言传和身教的关系。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可不少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嘴上尽说“大道理”,而自身言行却搞“********”,结果事与愿违,一旦被孩子识破虚伪的“机关”,孩子们纯洁、脆弱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无力反抗的他们必然会产生心理扭曲……
马主任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大人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教育。
11月11日,两名13岁少年异想天开爬入飞机起落架舱,试图免费搭飞机从昆明到重庆,其中一名少年在飞机起飞100米后当即落下摔死。另一名侥幸逃生的“扒机少年”梁攀龙被救下后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就发现父母的关系不好,他在家里已经感觉不到温暖。他表示自己“死也不愿回家”……(据南方都市报)
在燕园博思专家在不同年龄层次的调查中显示,学龄前的儿童90%以上都和父母最亲,而十一二岁的少年,有54%的人最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少数还出现了仇视父母的态度。父母的巨大付出,换回的却是“恩将仇报”。其实,这是孩子心理成长发育的一个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个孩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所特有的表现称之为“仇亲期”。
孩子随着身体长高,心理上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特殊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逐步清晰,如不再那么依赖父母,希望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希望能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交往的兴趣由家庭逐步转向社会,由父母转向朋友,由同性转向异性。而此时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依然把他们当小孩实行全方位的包干,干涉了他们言行举止的发挥,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发展和体现,使孩子感到不满足并产生反感,进而便与父母疏远,乃至产生对抗和抗争,希望通过与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这样就产生了越争越管,越管越争的恶性循环。
“仇亲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和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特有的这种心理变化,认识到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长作对,或是有意惹家长生气,而是为了体现他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识,此时的家长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抗争,千万别气恼。
其次,要主动给孩子营造体现自我意识的机会和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独立的愿望及同伙伴的友谊,放手让他们完成自己的事,对错误的想法和主意,也不要粗暴地指责,和孩子交朋友,帮他们出主意,总结失败的原因,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早日走向成熟。即使有重要的事需作出决定时,也同样要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多用商量的口吻,采取合作、宽容、理解、尊重、接纳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和沟通,避免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马主任提醒家长,应该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尤其是青春期心理学,在增加亲子心理相容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促使孩子身心健康。 |